人口红利消失、社会老龄化加剧、中美贸易战 ······ 一系列的现象和事件都在表明: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企业将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和难以预测的风险。如何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进行转型升级,是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文章作者:姜伟
编辑排版:姜伟 杨诗雨
中国企业,你为何焦虑?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即便是在 2008 年前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也是一枝独秀,承担了将世界拉出危机沼泽的经济引擎的角色。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情况正在开始变化。
最明显的冲击莫过于 2018 年全年汽车销量的首次下降,之后各大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对 2019 年的销售情况给出了相对悲观的预测。
中国汽车销量/万辆 (数据来源 中国公安部)
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了其它行业,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最新数据,2019 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样将会显著低于 2018 年。
2018/2019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与此同时,让企业焦虑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萎缩,制造成本的上升也是企业压力的又一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与比重已经持续多年双下降,自 2012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至 2018 年末劳动年龄人口降低为 89729 万人,7 年间减少高达 2600 余万人。
而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同样也逐步提高,这对企业而言,则是意味着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
再者,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这在一定程上也会抬升产品的制造成本。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以中美贸易争端为典型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国际营商环境又蒙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
如此看来,中国企业面临的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 国内市场萎缩
- 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减弱
- 国际营商环境恶化
如此危机,中国企业怎能不焦虑!
“工业 4.0”
德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
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唯有积极应对,才有生存的希望。所幸的是,政府已经从政策层面做出了前瞻部署:对外通过“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对内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以提升产业竞争力。而对企业个体而言,一方面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应跟随国家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引导,争取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实际上,中国制造的实力一直是在增长的,正是因为这种增长让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压力,所以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实施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计划。美国提出了制造业复兴计划,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也有自己的振兴战略或计划。而在德国,一方面中低端的制造业由于成本的原因逐渐外移,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讯领域逐渐脱离了第一梯队,所以德国也倍感压力。在危机感的驱动下,德国政府基于本国的产业优势提出了自己的转型升级路线:“工业 4.0”。
回顾工业发展的历史,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工业 1.0),再到电气化(工业 2.0),再到自动化(工业 3.0),工业制造发展的主线是不断采用新技术促进生产力的提升,降低生产成本。德国工业已经具有非常好的成熟度和先进性,即所说的已经达到“工业 3.0”的水平。而德国提出“工业 4.0”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空间虚拟系统技术,通过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创新与转型,进一步帮助德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德国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继续保持优势。
目前,德国工业 4.0 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已逐步发展体系成熟,包括宝马、西门子和 KUKA 等,不仅自身的工厂生产逐步迈入 4.0 时代,也逐步将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对外输出。
德国的制造产业领先于中国,并且同样也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这使得德国企业成为了中国企业最好的学习对象。只有近距离地观察德国,深入地了解德国,才能真正地理解“工业 4.0”的内涵,才能正确地借鉴德国经验,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工业 4.0”
为何前景美好却不易成功?
“工业 4.0”所描绘的图景是美好的,指出的也是工业制造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国内企业实施“工业 4.0”项目有成功的案例,失败的也不鲜见。如何才能正确借鉴德国的“工业 4.0”,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转型升级?
无数的案例已经证明,“工业 4.0”的顺利实施绝不是紧靠投资购买软件硬件,而是需要企业全面提升各个方面的管理与技术能力,这包括:
-
“工业 4.0”将用机器与 AI 取代人工,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软硬件设备投入与高级技术人员的人工成本投入,如何核算投入产出?怎样才能避开盲目投资的误区?
-
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极大的改变企业的现有制度流程,企业必须能够有能力完成变革管理。而注重稳定、管理结构固化的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变革成功,安全地实现脱胎换骨?
-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生产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而我们的许多企业仍然面临数点不对,帐算不清的阶段,如何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
制造系统的升级将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将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如何定义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如何协调劳资矛盾?如何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中国企业什么时候能够被更多地评为“最佳雇主”?
-
“工业 4.0”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与传递,鼓励同行业企业的协同促进,这需要产业链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以实现各方相互信任的建立与合作机制的形成。中国该怎样营造这样的环境?
“工业 4.0”的实施落地,不可能是交钥匙工程。它需要企业在文化、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企业如何才能全方位的找准自身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补足,进而实现“工业 4.0”的成功导入?或许,亲赴德国,对优秀的德国企业进行深入观察,与行业的专家进行对话是最好的方式。
隐形冠军
德国制造真正的实力
其实,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不仅在于其显形的国际知名大企业,更在于其众多低调的“隐形冠军”企业。他们不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而不为所知,但他们都是各个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导企业。许多“工业 4.0”系统构成所需的关键技术都很有可能来自这样的公司。根据“隐形冠军之父”西蒙教授的研究,全球共有 2734 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企业有 1307 家,占近一半的比例,相比而言,美国的“隐形冠军”数量则不足德国的三分之一。
各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
(来源:《隐形冠军 – 未来全球化的先锋(原书第2版)》)
而事实上,许多大冠军企业都是由“隐形冠军”企业发展而来的,比如下图中所展示的 4 个案例,曾经的隐形冠军经过长期稳健地增长,营业收入不断扩大,而最终成长为了各自领域的大冠军企业。
隐形冠军成长为大冠军的案例
(来源:《隐形冠军 – 未来全球化的先锋(原书第2版)》)
那么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能够长期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把持主导地位的秘诀是什么?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哪些因素?这同样值得中国企业去研究
包豪斯
德国工业文化的代表者与引领者
“工匠精神”是德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德国的工业文化有着更加宽广的外延。而这种工业文化,在包豪斯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包豪斯最初于 1919 年作为一所艺术和建筑学校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建立,而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早已超越学校本身。
包豪斯建筑的典范:法古斯工厂 (来源:网络)
包豪斯在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格罗皮乌斯将“多样的统一性” (Einheit in der Vielfalt) 视为包豪斯精神,其造型与实用相结合的思想也是德国现代工业文化的核心体现。“包豪斯”风格突出实用功能、利用先进技术并追求经济效益,它适应了现代大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
包豪斯的工业设计 Brno Chair(来源:网络)
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正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他更是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在更多重要的建筑中体现出来。
贝聿铭作品: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来源:网络)
贝聿铭作品:苏州博物馆 (来源:网络)
作为世界顶尖设计类大学之一,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一直被称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有争议的艺术院校。它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去甚远的门类间搭建桥梁的历程。无论是在建筑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包豪斯都占有主导地位。
包豪斯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腾讯青腾汇全球私访
邀你共赴德国意大利
共同寻找数字化转型中国方案
“工业 4.0”的相关技术方法究竟如何在企业的运营中进行落地实施?
真正的“工业 4.0”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德国聚集了如此多的“隐形冠军”企业?
什么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德国拥有怎样的工业文化,才孕育出如此多的优秀企业?
······
如何才能拨开迷雾,在纷扰中找到正确的出路?读万书不如行万路,行万里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
腾讯青腾汇全球私访第八期正在选拔全国 25 位企业家,与顶级创新者及腾讯高管踏上探索之旅,对话德国与意大利,共同面对增长焦虑,共创数字化转型中国方案!
参考资料:
1. 国家统计局数据
2. 中国公安部数据
3. 《隐形冠军 – 未来全球化的先锋(原书第2版)》
4. 《借鉴德国工业4.0 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