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 对话德国三周年


与德国对话,分享中德精英的行业见解与人生经验。旨在促进中德深度合作,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共同成长。

这里有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创业领袖。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愿景  汇聚德国华人精英,成为促进中德合作的重要力量


使命  加深中德双方了解,促进中德深度合作,带动更多华人共同成长


价值观  共同成长 目光长远 真诚 开放 合作


目标  通过榜样的力量提升自我并带动更多人成长;搭建中德两国沟通交流学习的桥梁和平台;为参与各方创造价值。


01

关于对话德国

01

对话德国从 2016 年 4 月 16 日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 3 个年头。在各位嘉宾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下,获得了持续稳健的发展。


截止至 2019 年 3 月,对话德国团队有正式成员&nbsnbsp;13 名,Candidate(候选成员)30 余名,已访谈中德精英 29 位,发表访谈文章 49 篇,文章累计总阅读量超过 39 万人次, 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关注者 12,000 多名,其数量和规模仍在不断发展壮大中。


2018 年 12 月 1 日,对话德国成功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第一次年会暨德国华人精英交流会,吸引了超过 200 多名参会者,反响热烈,在德国华人群体及国内关注中德合作的华人群体中影响广泛。


02

我们的团队

02


刘旭辉  对话德国创始人 / 总负责人


2011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推免至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2015 年清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结束后,进入德国工业自动化领域某知名家族企业担任研发工程师,2017 年轮岗项目经理,目前为产品经理。2016 年 4 月 16 日,和姜伟一起创办了对话德国。


关键词:激情 成长 分享 工匠精神

 

什么是对话德国?于我,它不止是一直支持鼓励我们的几十位嘉宾,不止是几十期高质量的深度访谈,不止是去年成功举办的那场座无虚席的年会,不止是一万多名关注者的支持和认可。它更是团队对于每一个访谈问题的斟酌讨论,每一个字句的听写和整理,每一个标点符号的细心校对,和读者们的每一次用心留言...

 

它还是姜伟为了摸索如何建立我们的网站,通宵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跟我说的那句“搞定了”;

 

它是我们的“首席审美官”诗雨对颜色和排版风格的定夺,是她那出色的文笔和得体的待人接物,以及对我和姜伟的一次次无条件信任;

 

它是我们到雷根斯堡访谈张宏博士时逸霖主动提出的“今天让我来主持吧”;

 

它是马倩博士访谈结束后,凌晨和两位前队员殷琨、贾楠一起从法兰克福开车回斯图加特,各自回家前互道的“今天又是收获满满,晚安”;

 

它是雨可独立承担 Dr. Busch 访谈时,细心归纳整理的二三十页嘉宾相关资料;

 

它是和张鹏一起到科隆访谈洪臣先生、到因戈尔施塔特访谈周强先生时,受到嘉宾创业激情感染后的一路长谈;

 

它是杨媛生病在家还主动整理文章时说的那句“没关系我来吧,一起做快一些”;

 

它是和王来一起参加去年汉堡峰会时,她见到刘鹤总理从面前走过时说的那句“我把咱们对话德国的名片递给总理吧”;

 

它是邓乐在年会期间负责整个会场灯光、音响、设备时的认真专业和胸有成竹;

 

它是当时还不是正式成员的陈立参与洪中博士访谈时认真准备的二三十个好问题;

 

它是前段时间开会启动五月份哥廷根“我们在德国当教授”线下活动需要一位总负责人时,周俊说的“我来吧”;

 

它是还在国内象牙塔的梦婷和雨欣一次次超出预期的表现和不断成长;

 

它还是三十多位候选成员每次主动报名参与对话德国任务时给我们带来的鼓舞、惊喜和活力。

 

对话德国,是一个团队,是一种精神,是一份坚持,是一段成长。

 

对话德国——生活的一部分。



姜伟 对话德国创始人 / 制造专栏负责人


2009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同年参加清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2012 年进入一家德国生产管理咨询公司,主要服务于世界 500 强的德资企业。2018 年回到上海担任咨询项目经理。2016 年 4 月 16 日与刘旭辉一起在斯图加特创办了对话德国。

 

关键词:他山之石

 

2010 年第一次来到德国,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影响了我许多原有的认识和看法。先是不过如此:德国的楼没有北上广的高,德国人也没有中国人存款多,汉堡的市政厅还没中国县政府大楼阔气。

 

再到后来变成了居然如此:他们在看似低矮的建筑下构筑了可靠的水电暖系统,他们开车通过人行路口都无一例外给行人让路,他们的工厂生产着最先进的飞机、汽车、机床。

 

到最后转变成了应该如此:他们构筑的文明源自于与我们一样的动力,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状态也并非遥不可及,只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试错与学习。

 

职业的本能驱使我去思考,小到一个企业、一所大学,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城市,怎样才能最有效地通过借鉴德国的已有经验来降低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缩短学习时间,提高赶超速度?

 

我思考的答案是:让德国的杰出华人群体发声。由于共同的理念,我和旭辉一起创立了对话德国。我们希望利用对话德国的平台,向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行业见解与人生经验。


在对话德国创立之初,我们已经做好了在一定时间内孤寂独行的准备,而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加入了我们,许多朋友和前辈也都给与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经过三年的成长,我们现在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能不负众望,发出更大的光热。

 

借用慕尼黑工业大学孟立秋教授对我们的勉励:"独行快,众行远。"能在对话德国平台上与众多优秀的人结伴同行,我倍感荣幸!



杨诗雨 科研教育专栏负责人


2014 年获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学位,2016 年获该校建筑学硕士学位。2016 年 10 月起在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兼职建筑师,参与多个德国住宅、城市设计项目。2017 年 4 月起参与学院教学工作。2016 年 12 月加入对话德国。

 

关键词:抽离

 

加入对话德国,出自对两位创始人为人做事态度的欣赏与认可。两年半的时间,访谈嘉宾、访谈团队和每一篇访谈文稿背后的故事则让我将对话德国看做自己的一份事业。在这里,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努力地做一个称职的传递者,让隐形的东西显形,让间接的信息变得直接。


我们的嘉宾都是学界业界的佼佼者,远看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面对面的交流却让他们变得那么真实可近可亲。他们低调平和却内心充盈,也经历过我们已经或正在经历的浮躁与纠结,又用生活的阅历把这些面包与牛奶变成了诗与远方。赴一场对话,就如抽离日常,去见识大千世界的另一折面。


对话德国于我而言,是鸡血,也是养料。



张鹏 创业专栏负责人


2013 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16 年初获斯图加特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硕士学位。2015 年 10 月起在德国某控制安全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工作。2017 年初加入对话德国团队。当前与小团队一起,背负理想继续前行。

 

关键词:视野

 

留德六年多,从刚下飞机的紧张不安,到渐渐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从傻学傻玩的大学生活,到跨入陌生的德国职场。如今,工作生活趋于稳定,但偶尔回想起来,才发现现如今的自己已与当时刚踏入德国的青年有了差别,更成熟却也少了些激情。我陷入了迷茫,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出于对“对话德国”文章的欣赏,我毛遂自荐并成功参与了孟立秋教授的访谈,也因此成为对话德国成员。两年多的时间,我与团队成员共同采访了四位嘉宾,每次访谈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从孟立秋教授身上习得规划的重要性,从洪臣先生那里感受到创业的激情,而周强先生让我意识到在创业中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洪中博士教会了我豁达与乐观。 通过与嘉宾的交谈,我仿佛过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让我找到了下一个人生目标。

 

对话德国对我而言,是窗口,也是指路人。



万雨可 德语访谈负责人


哥廷根大学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在读。曾在 EDAG 汽车设计公司、德国商会下设 GIC 咨询公司及“德国手工制造”世界巡展等企业项目实习。业余影迷,偶尔写稿,用电影与电影节延长三倍生命。2018 年 8 月加入对话德国。

 

关键词:知我 

 

截止到 2019 年 4 月 16 日,我的名字共被“对话德国”书写了八次,在采访德国猎头公司 Personalglobal 创始人及总经理 Tobias Busch 博士的上下两期里,总策划、采访、录音整理、德语翻译里,全部有我。

 

而在此之前,我只是一个临毕的硕士生,找工作、毕业论文、身在异乡的身份认同危机等等问题把我卷入了一团迷雾,丢失了信心和自我。但我知道,我想做采访。


有一天,我收起了极度的焦虑和迷茫,鼓起勇气给“对话德国”后台发了私信,于是就获得了参与采访 Busch 博士的机会。对待采访前后的每一轮环节,我就像对待毕业论文一样。


一晃半年过去了,在这半年里,Busch 博士的采访被推送到了公众号上,许多读者都说 Busch 博士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他们不知道,其实 Busch 博士也说出了我的心声:“充满自信”与“表现自我 ”。


此刻,我依旧在毕业论文前挣扎,但我知道,我已经不再迷茫。



俞逸霖


2015 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电机电子系。目前在斯图加特某 OEM 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研发,一个喜欢聊天和阅读的女工程师。2016 年起加入对话德国。


关键词: 分享 


三年来,我有幸参与了对话德国的一些工作,准备,采访,整理,编辑……我很珍惜这每一份工作,因为这些工作里都包含着嘉宾的信任,团队的合作,当然也有千万读者的期待。


感谢每一位嘉宾,感谢你们耐心、真心和带给我的信心。感谢每一位读者,感谢你们的陪伴和关心。感谢团队的小伙伴们,让我永远不忘初心。感谢每一次与大家对话的机会,让我有幸能够聆听嘉宾们的人生故事、行业见解,分享同龄人的困惑、烦恼和欢乐,也让我有机会与自己对话,拷问过去的自己,直面现在的自己,寻找更好的自己。


期待与你们继续同行,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一起去感悟,一起来分享。



杨媛


2008 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2012 年取得弗莱堡大学跨文化日耳曼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12 年至 2014 年为弗莱堡大学德语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生。2014 年至 2019 年就职于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从事外事接待、传播及市场活动相关工作。2017 年年中加入对话德国。

 

关键词:业精于勤


加入对话德国让我结识了一群光芒万丈的小伙伴,让我在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感谢这两年的时光,受益匪浅。


很多在德国攻读学位的小伙伴都记得同济出版的新求精德语,八百学时的课程里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什么是 WG,用哪些词问路、怎么写议论文、如何到德国人家做客,也告诉你德国人准时、严谨、有秩序等等,这些书本知识在我们到达德意志这片土地开始慢慢得到实践;当我们回头去看时,相信每一个人记忆里也都有这样的片段:跟德国同学借笔记、找学长学姐谈心取经验、去大学办公室获取就业信息等等。


我想,当时的我们是多么想要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指导,更好地去规划适合自己的生活。


是啊,“对话德国”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分享前辈们的行业见解和人生经验,也希望更多的小伙伴在各自的领域里更好地成长,感谢一路上的支持,砥砺前行!



王来


2015 年 MBA 全奖毕业于 ESB 欧洲商学院,随后就职于 Deutsche Bank Group。2016 年加入 Daimler AG 至今。2018 年起,业余加入对话德国。

 

关键词:精细

 

加入对话德国,与一群有想法的小伙伴们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让偶尔无聊的时光变得更加“香喷喷”。


Make a gift of rose while your hands stay a lingering fragrance.(通过积极正面的传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邓乐


邓乐,2009 年获南京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3 获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在西门子、包米勒等国际知名企业任职后,于 2017 年走上了创业的道路。2019 年 1 月加入对话德国。

 

关键词:跨界 乐观主义

 

先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小朋友,他总会炫耀自己拿一名。只是,他在钢琴班上的电脑技能是第一名,在电脑班上的体育水平是第一名,在体育班上的钢琴演奏是第一名。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个笑话并引以为鉴。然而,这个故事是我成长的真实写照,也匪夷所思地成为了我三十多年的人生信条。


在大家比拼 IQ、EQ 的时候,我借着 2018 年年会保(bǎi)障(nòng)会场灯光音响的机遇和对话德国团队的伙伴们相识、相知。


在这个群英荟萃的团队里,我和语言学者谈人力资源(翻译整理 Dr. Busch 访谈),和社交达人谈工业技术(整理 2018 年会袁华博士演讲),和工程专家谈文字编辑(整理洪中博士访谈)。


庆幸的是,我乐在其中,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乐观地践行者我的人生信条。



陈立


2012 年获国立华侨大学经济学学士,2015 年获德国帕德伯恩大学企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就职于戴姆勒集团研发成本控制部门和德国本土智能商务咨询公司 INFOMOTION 的 SAP 咨询部门。现就职于保时捷集团 MHP 管理和 IT 咨询公司数据和技术部门,专为大型汽车制造商及制造型企业提供财务流程优化和财物系统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关键词:读书 行路


如今对话德国已经三岁了,我也从最初对话德国的一名忠实读者变成了对话德国团队新的正式成员,正好印证了我最爱的那句话: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于我而言,做对话德国是赚取面包之余最有乐趣且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准备李烨博士的采访问题时我的兴奋和惊喜。我清晰地记得和团队小伙伴们讨论采访洪中博士问题列表时思想碰撞和团队协作给我的震撼。洪中博士采访当天,我更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对话德国团队的魔力和激情。近 4 个小时和洪中博士的访谈以及后面和团队小伙伴们的直到凌晨的交流,我竟丝毫没有感觉到疲倦。可以想象唯有源于内心的乐趣和执念才能突破身体的倦怠。


此外,对话德国作为一个平台,线上线下给广大在德华人和关注德国的华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经验分享和社交网络构建的机会。


也许是前辈一句不经意的提点,也许是和其他读者一个不经意的思想碰撞,我们就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抉择,一生的命运也就截然不同。这便是我看到的对话德国的意义所在。


于我自己,在对话德国听前辈的分享就如同读书,和优秀的团队共事便是行路。读书+行路,便是我对对话德国如此念念不忘的原因。


最后我借此感谢所有支持过、分享过我们文章的朋友,我相信你们的支持亦必有回响,谢谢你们!



周俊


2013 年于 TU-Clausthal 学习机械制造,随后因为实习搬到曼海姆。温暖的气候和经济活力使我毕业后决定留在南德。现在供职于比尔的舍弗勒集团汽车事业部,是一名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我是一个对历史与人文话题有浓厚兴趣工科生,喜欢健身、阅读与书法,书籍电影尤为钟爱科幻与侦探类题材。


关键词:联结

 

时至今日,在德国已经度过六个春秋。步入工作后,时常思考在这个国家继续留下去的意义。


我希望自己无论在哪都和所在的环境保持联结,像求学一样,恒久地、源源不断地通过交流从他人身上汲取思想的养分,使自己的内心永葆活力。


对话德国是一个致力通过分享访谈经验造福读者的年轻团队,让志同道者共同进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重新整编洪中博士访谈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文字工作的不易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次线上下活动都挑战并促进着成员的协作与管理能力。


能够在工作之余,通过这样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业来获得额外的成长,并且享受像优秀的同侪学习的难得机会,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周梦婷


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有一年公众号工作经历,现已能够独立完成公众号文章编写和排版,网站维护工作。熟练掌握 PS,CAD 等基础办公软件。能够简单编写 VB 程序,可以制作基础 FLASH 动画。


关键词:解惑


2018 年 10 月 2 日,是我认识对话德国的第一天,而距离那一天,已经过去 192 天。6 个月的时间里,我学会了网站的编辑,尝试了海报的制作,也完成了文章的撰写。而最重要的收获,是我开始规划我的生活。


普通的大学,普通的成绩,普通的外貌都曾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失败了,我想要改变,我想让自己在同龄人中有一些小小的不同。我不想对曾经庸碌的自己妥协,更不想就这样迷茫地走完大学。


而对话德国让我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这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自信。在学习之外,我找到了另一个努力的方向。


我开始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开始有了努力的目标,并且开始规划我的生活。一直记得自己在面试时说过,想要变成一个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人,不受约束。


我知道我还会走很远的路,但庆幸,我在对话德国找到了不迷路的方法。



陈雨欣


南昌大学工业工程大四在读,并于 2019 年 9 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修读工业工程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一直负责学校学生会、研究会的海报设计以及新媒体运营等相关工作。2018 年 9 月加入对话德国,2019 年 3 月成为正式成员,现主要负责文章的编辑排版,知乎平台的宣传、管理工作。


关键词:成长

 

206 天,从 Candidate 到正式成员;15 篇宣传文稿,从编辑排版小白,到拟写《对话德国文章编辑指南》;2019 年,从本科到硕士,这一年,我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变,对话德国也迎来了三周岁生日。唯一不变的是,我还在与对话德国共同成长。

 

加入对话德国之前,校园生活于我而言是永恒不变的三点一线,教学楼——食堂——寝室。准时上课,完成论文,衣食住行是我的“日常任务”。通过同学介绍,我开始接触到对话德国,也开始从文字中“接触”到留德精英们,聆听他们的行业见解和人生经验。


第一次,我不再厌倦文字工作,而是享受与小伙伴们的团队合作,沉浸在完成每一次工作的喜悦与成就感之中,拥抱工作中的每一次成长。


03

Candidates 寄语

03

羅本豪

在“说的多、做的少,动不动甩锅给外部环境”的今天,对话德国的创始人和同仁们给我一种兢兢业业做实事的靠谱印象。


“不说大话,不悦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明眼人能从对话德国的访谈文章里读出背后的心血和工匠精神。去年 12 月 1 日的线下活动后,我也想成为团队的一份子。


高效的讨论、精诚的合作、各有千秋的伙伴,为什么不加入呢?


孙静

试想,在异国他乡,能通过一个平台“对话”优秀前辈,能看到同胞们在各行业砥砺前行,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对这个国度会不会多一份了解和归属感?会不会多一丝笃定和自信在此奋斗?


团队成员人才济济,不求报酬地为读者奉献,感激、敬佩、甚至加入这个团队,对你来说会不会是种激励?作为读者和粉丝,期待“对话德国”更多的三年。


张潇

我相信如同我一样,对话德国的参与者们并不是出于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而只是因为对于未来世界的无穷兴趣和探索中德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共性的好奇心。


以专业对话德国,以理性对话他人,以好奇心对话自己。我也相信这种基于个人兴趣的追求完美,才是当代青年真正探寻自由和人生价值的起点。


张元子

第一次认识对话德国是两年前朋友转发给我一篇文章,朋友说:“看,他们多优秀啊!”我在文章里读到了稳重和矜持,年会上看到了他们的意气风发、胸怀千里。后来一起工作,我发现也许梦想和情怀就是这么一回事,让你坚持,坚持,再坚持。


时光匆匆,寒来暑往,三年里有多少挑灯夜战、多少辛苦、多少操劳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了解其中滋味。


亲爱的朋友,谢谢你们的努力和付出,谢谢你们的青春和梦想!


王漪潇

非常有幸能够结识“对话德国”这个平台,看到一群有热情有想法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认真踏实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要做好一件事靠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久的坚持和合理高效的协作组织,对此“对话德国”做了很好的诠释。


非常希望能和“对话德国”的各位小伙伴们多多交流学习,也非常乐意有机会能多出力。


姜姗

初闻对话德国,源于两年前某位受访者不经意的力荐。他眼里的对话德国团队,思维缜密清晰,预研充分完备,问题专业而不乏犀利,宾主畅谈几小时,意犹未尽。


适逢机会,与团队成员深度参与了某期采访,以及第一次年会的筹备与后期整理,对当年受访者的评价深以为然。三年来,对话德国的发展蒸蒸日上,屡出佳作,有口皆碑。


诚然,佳绩身后,是“业余时间”争分夺秒的“专业”组织,通力合作,是几百小时一期的精心打磨,力求完美。响亮的回声,归功于每一份执着与诚意,还有让深度对话处处留声的初心。


对话德国三岁了,所谓三岁看到老,如此“雏形”,必有前程似锦。加油,砥砺前行。


刘美伊

与对话德国的初相识是在 17 年,偶然间,我读到了对话德国与廖翀先生的访谈文章。在现如今标题党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样的真诚和用心着实难得。


相信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样,在对话德国的文章中你看不到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一字一句都是反复推敲后的提炼,是能力、执着和激情的结晶。


对话德国的一篇篇高质量访谈让身在异国、自卑迷惘中的我知道了究竟自己要在哪方面下重功夫,要如何去提升,并且最最重要的,它们给了我面对现状和面对未来的勇气。

从公众号的忠实读者变身成为对话德国团队 Candidate 的契机是 18 年的年会。到场的嘉宾都有着了不起的成功故事,都是所谓的“高大上精英人士”。但他们在分享中都只是平实地叙说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行业见解,给予了对后辈发展最真心的祝福。


在其中,我看到了光鲜背后的不易、坚持、选择、以及人生百味。只有在一个真正开放真诚的气氛中才会有这样毫无保留的交流,我相信,年会的所有参与者都被这样的氛围感染和感动了。


也因此,当主持人发出团队招新邀请时,我大概只花了 0.01 秒的时间,就决定从读者变成内容输出者,与公众号和团队小伙伴一起成长,一起影响更多的人。


我始终相信,不管来自何方,生活在何处,现如今是精英也好、小白也罢,我们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都是同路人。而对话德国就是一个吸引同路人的磁场,文字让我们卸下伪装,建立真实、温暖的链接,让我们觉得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需要。


在此表白对话德国,我想让团队的小伙伴们知道,你们做的事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包括我。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鼓励和支持,欢迎分享我们的文章,把对话德国推荐给更多对德国感兴趣、与德国相关的朋友,与我们一起对话德国,共同成长!


推荐嘉宾、加入我们、或者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邮箱:xuhui.liu@dialogde.cn




对话德国 与德国对话,分享中德精英的行业见解与人生经验。旨在促进中德深度合作,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共同成长。

这里有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创业领袖。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对话德国

欢迎您到我们 网站与微博 获取更多信息

www.dialogde.cn

微博:对话德国

知乎:对话德国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