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德华”的高管之路是否需要借助跳槽和创业? | 对话德国2018年会精彩回顾(四)

REC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对话德国2018年会视频精彩剪辑


本文长度约 6850 字,我们建议您阅读 17 分钟。


在上期的推送中,我们重温了刘俐女士、周强先生、黄玮先生、洪臣先生及 Rosa Lee 女士五位嘉宾对创业、市场、机遇与挑战、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见解。


机遇不可规划,“留德华”如何成功创业 | 对话德国2018 年会精彩回顾 (三)


现场观众被嘉宾们真挚的分享和传奇经历所代入和打动。演讲结束后,观众们仍意犹未尽,提问热情高涨于上半场。嘉宾们也毫无保留地在下半场圆桌论坛环节就“留德华”的职场优劣势,创业的抉择,如何拥抱变化,和跳槽的最终目的等话题继续抒发己见。


相信每位观众和读者对此次分享有不同的收获。究竟会有哪些观点见解能够打动或帮助到你呢?


本期关键词:跳槽;创业;抉择


文章:姜姗 孙静

视频:张潇

摄影:王文鑫 张潇 姜凌峰

设备:陈立 周俊


圆桌论坛

“众星云集”的年会现场


主持人

刘旭辉


承接我们刚才精彩的话题——Glocal Leader,下面这个问题是给 Rosa 的:有那么多优秀的华人在德国的知名企业中奋斗,但目前为止崭露头角、成为实际管理者的“留德华”寥寥无几。请问这是为什么?“留德华”在公司里有出头之日么?怎么做才能在德国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博世集团

全球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

Rosa Lee 女士

好,谢谢。简而言之,绝对有,而且会越来越多。有很多同事问,为什么“出头之日”现在还没怎么看到?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 awareness(意识与认知),要慢慢来,这需要一个过程,先做我们能够有影响与把控的事。精神上我们需要有影响,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定要“说”。另外,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做了很多年的 HR,不能说“阅人无数”,还是面试过不少人的。中国甚至亚洲的 Leader 有很多的优点。首先,我们的 result-driven(结果驱动)很棒。其次,我们的 customer orientation(以客户为导向)很棒,对客户的敏感度强。从用户体验角度创意一个商业模型,这可能是德国人想不到的,他们更多会从产品来引领客户。第三我们对市场的变化感应得很快,德方这一点会呆板一些。 


那么我们缺什么?我很高兴孟教授也谈到学术界的类似问题,social competence(社交能力)这个方面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是 strategic thinking (战略性思维)当你在工作小组中,除了自己做的部分,需要看到工作组对整个项目所起的作用;当你在部门里任职,需要看到所在部门对整个事业部的贡献;当你在事业部,需要了解公司赚钱的模式是什么。我们很多的中国同事,在执行上表现很好,而战略上不够。


第二点非常重要,叫 storytelling(讲故事)。我曾经看到,我们的同胞在管理层面前很害羞,给管理层印象不深。开电话会议的时候,亚洲人是沉默的,而美国人,印度人,积极地发言提问评论,起码发个声音混个脸熟,到德国总部,开门就说“你能做我的 mentor(导师)么”。我觉得这方面亚洲人的 networking(人际交往)能力不够。我们没有很好的讲故事的能力,不能把你对市场和客户的洞察转化成为 business case(商业案例),转换成西方人懂的逻辑并且传达给他们。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玮 先生

我非常同意 Rosa 刚才的分析。针对我们今天的受众“留德华”,较之“留美华”,对于“出头之日”还有一件事需要注意。如今在国内创业成功的,基本没有从德国回去的同学,而留学美国的同学则机会很多。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风格和经济体制的改变使得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有所变化。


向德国人学习的同时要“去其糟粕”。首先,德国人很实在,要“做一”,才“说一”,而美国人是“做一说十”。在这方面“留德华”很吃亏,总是闷头傻干。


其次,在德国待久了后,习惯了媒体言论的批判性,报刊、杂志、电视报道出来的都是各种问题和风险,总在抱怨一些不好的地方。久而久之我们身上多多少少带有负能量,有些患得患失,或者叫 risikobewusst(忧患意识),有时甚至过于忧患了。而中国人则更多考虑正面影响,冒险精神很强,先干了再说,干不成,推倒重来又如何。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所以“留德华”在民营企业、大企业做事,要注意如何将你的正能量和想法更好地传递出去,自然而然地演化成自己的气场,把气场练出来之后,机会自然就来了。所以说,“出头之日”绝对有,但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幽默风趣的黄玮先生谈“留德华”


主持人

刘旭辉


周总怎么看?您在“A公司”(指奥迪)和“B公司”(指宝马)都工作过,一定考虑过如何在 A、B 公司做到“C-Level”。


知迪汽车

 (ZD Automotive GmbH) 

创始人/总经理

周强 先生

因为时差,现在听大家发言,脑子还是有点糊,听着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说我这个“失败”的人。其实为什么出来创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职业道路上碰到了天花板。


我们“留德华”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的雇主更偏向把你向技术道路上推。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一定要意志坚定。中国人普遍“太好说话”,不太愿意直接和上级说“no”,会尝试用其它办法迂回。但其实德国人很直接,答应了就是答应了,没有余地。所以大家应该做到如黄总所说,坚定自己的气场,即便是面对上级,双方也是平等的,要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气场,非常重要。在对话中的掌控能力越强,德国人越觉得你适合这个位置。


本身作为第一代“留德华”,语言方面要弱一些,这是天生的劣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需要体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当然自身素质很重要。在同等情况下德国人会被优先选择,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有你仔细研究对手,做得比德国同事更出色,才会有机会再升一级。


主持人

刘旭辉


谢谢,周总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谦虚了两次。第一,他没有比我年长很多,却引领管理着一家300人的初创企业,做到年营业额一亿人民币,这如果算作“失败”的案例,世界上就没有成功了。第二,语言上,的确,虽然德文不是我们的母语,而我在巴伐利亚中国大会上观察到,周强先生作为嘉宾发言,他的德文,他的风格,一点儿不亚于德国人。而且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诚如各位嘉宾所言,情商,交流技巧,胆识与气场,比起语言本身,更为关键。


我们这个板块的主题是“创业与机遇”,目前在座的嘉宾中有两位正在创业,有个问题想请教这两位嘉宾。如果现在让你们再次创业,若不在当前的行业,会选择在什么其它行业创业,为什么?


ACunity GmbH

创始人/总裁

洪臣 先生

不能在这一行创业的话,我就回到公司去就职了。我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在高科技领域创业,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否则第一没有人脉,第二眼界会很窄,这会是一大弊病。创业是一个“all in(全盘投入)”的状态,天天在与自己“搏斗”,还会被人误解。团队大了之后,有可能在开董事会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反对你。在这样一个“all in”的状态下,还是需要做自己擅长的。如果要让我再选择一次,但不能选目前这个领域创业的话,我就会选择回到激光公司或者汽车公司任职。


主持人

刘旭辉


汽车公司的话,会去蔚来还是 ABB(奥迪、宝马和奔驰)?(全场笑)


ACunity GmbH

创始人/总裁

洪臣 先生

那就要看发展了。电动汽车毫无疑问是未来的趋势。而在电动汽车行业,相对于蔚来或者其它主机厂,博世或者采埃孚这样的供应商的角色可能更为重要。概念要如何卖,很重要,需要有足够的创新。所以我会选择电动汽车企业而不是传统汽车企业。


主持人

刘旭辉


所以重点还是要看准方向,对吧? 


ACunity GmbH

创始人/总裁

洪臣 先生

看准方向,然后找自己喜欢干的事。


主持人

刘旭辉


好,谢谢。同样的问题抛给周总,如果重新创业,除了做知迪汽车,您会做什么?


知迪汽车

 (ZD Automotive GmbH) 

创始人/总经理

周强 先生

做房地产啊,挣钱(全场笑)。我非常同意洪臣的看法。


第一点关于行业。我们现在也在做很多对当前业务跨界交叉的东西,但都不能完全离开自己的本业,因为如果一旦离开了你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是非常危险的。你创业可以尝试一些交叉行业的东西,比如说做车辆数字化,或者再往深处拓展一点到自动驾驶,或者车联网等等。但是不可以突然去做比如机械制造方面,或者做生产,那肯定差得非常远,除非是一点一点转型。我们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点他提到的纠结的问题,我是一个人的董事会,没有这样的困扰。坐在目前的位置上,我无非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搭公司的架构,就是公司每个位置上都有可以信任的人做那个位置的事。第二件是确立公司的 vision(愿景),这点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做项目的人也会跟客户去谈需求,但他谈的是当前的事情,而我要关注的是三年、五年以后的事情,从战略上来考虑,很重要。

周强先生谈创业


主持人

刘旭辉


好,谢谢。可以看到,如果大家决定去创业,肯定不是今天参加完对话德国这个活动,明天就说我去创业,除非去做房地产(全场笑)。当然做(房地产)也并不容易。创业都不容易。每个人如果要真正创业的话,肯定会做很多思考,很多评估,很多积累,所以创业并不简单,但是幸运的是有类似“中德科教园”这类平台可以助力华人在德国创业。


在德国,包括在慕尼黑,在斯图加特都有一些中德孵化器,为我们在德国创业的不仅是华人,包括德国人也会提供一些办公场所,以及一些税务法律方面的支持等等。这是非常棒的一件事,也是很好的机会。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给刘俐女士的,“中德科教园”作为这样的一个孵化器,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又是如何支持在德国创业的初创企业的?谢谢。


中德科技园

商务发展总经理

刘俐 女士

作为一个平台,我们有这样几种模式:一个是我们做中国的企业、开发区或者政府等机构在德国的离岸中心。从盈利角度讲,我们帮他们做一体化的服务。另外,我们会也帮助开发区在德国搭建并运营团队。以前开发区来德国招商引资,都是一窝蜂过来,一年过来两三次,其实是旅游式、度假式的招商引资模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现在我们提出一种模式,就是可以从国内派一个招商局的官员来德,三个月一轮回,我们在德国帮你重新搭建一个真正的本地团队,比如可以配给你一到两个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德国人,再加上咱们非常优秀的在德国毕业的“留德华”。现在我们给沈阳和天津的两个开发区,按照这个模式合作运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德方企业,我们还有一个服务叫China Gateway。一些德国公司,不需要现在就去中国大海捞针般寻求机会,他们可以先在我们这里设立China Desk(对华业务部),同已经入驻的企业及开发区交流沟通,当找到了适合的项目以后再去中国,这样可以帮他们节省很多时间、空间等支出。特别是中关村在我们这里的项目,他们非常欢迎初创企业的加入,已经有一些初创企业入驻。除了政策以外,还会有相应的补贴。


主持人

刘旭辉


谢谢这么宝贵的信息。大家如果有创业想法,尤其想到海德堡这么美丽的城市的,可以多跟刘俐女士沟通。


谈完创业,在企业里面其实也有一些机遇,我们在座的 200 多位观众,很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职场里的机遇。这里有个很棒的问题,问给黄总的,也挺尖锐的。(全场笑)


黄总请教一下,您当年是如何拥抱变化的?是不是通过不断跳槽才能做成领军人物的?您当时在汽车行业做到很高的位置,当时的中德合作又是如何?有没有也被洗脑或者反洗脑过,又是如何面对的?谢谢。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玮 先生

首先我们先澄清一下“频繁跳槽”这个概念。我也面试了很多的同事,看了很多履历。我认为,一年到两年跳槽的,属于频繁跳槽;三年到五年跳槽的,属于正常跳槽;五年到十年以上,就没法要跳槽了,这种人已经“不可救药”。太频繁地跳槽,说明这个人的稳定性还不够。连中国政府都讲,“一年看,二年干,三年再去转一转”。


汽车或者其它工业,正常跳槽都是三年到五年。这三年、五年里,一般来讲,人对一个行业、对一个岗位基本上可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同时又没有被这一个企业所僵化掉、固化掉。比如说在十年以上,这有没有十年以上博世的?我估计在第五年的时候你赶紧想办法。今天 Rosa 在这,我直接就说,你们如果真在博世做十年,就没地方要了。


博世集团

全球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

Rosa Lee 女士

纠正一下(全场笑)。在博世的雇主品牌里面有一条,你可以在博世里面无数次地跳槽。因为博世太大了,我们有四个平台,二十几个事业部,有投行RBVC(罗伯特·博世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孵化器。黄总讲的有一点是对的,在同一个岗位上,如果你做了八年,那你要问问自己。但是在博世内部你可以频繁跳槽,没问题。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玮 先生

大家都听到了,在博世内部可以频繁跳槽。回到刚才的题目,我说说我属于哪个部分,大概给大家捋一捋。


我是 1992 年加入采埃孚。1999 年跳槽到奥迪,跟万钢同学在一起做 power train(动力总成)。 2003 年到宝马去做底盘,做底盘零部件国产化,沈阳的第一个工厂。2006 年我回到当年我在采埃孚曾经在上海做的第一个合资公司。到了 2011年,我作为第一批高管进入沃尔沃,担任沃尔沃的动力总成负责人。2014 年进入了我们的 CATL 或者宁德时代,作为 operation director(运营总监)。


从这个过程来讲,实际上我还是属于三到五年(一跳)的,虽然跳了很多。你看我一头白发,头发都跳没了。我跳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为什么离开奥迪。实际上奥迪公司,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有才华、想做事、想发展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做出比别人好两倍到三倍的成绩,人家才起码认为你是同等的。


同时,极端一点讲,当时我看到我的同事在中国项目上骗中国人钱的时候,我非常不开心。明明是两回(出差)就能搞定的事情,他要搞个十回。因为他可以经常去中国,开会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去采购去的,秀水街(北京著名商业中心)比我们还了解。当时我的加入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断了他财路了。所以我后来选择离开,也是迎接了新的挑战。


当时我加入宝马,参与做华晨宝马第一工厂的三系底盘的时候,正好赶上 2003 年的 3 月 26 号,我从首尔飞到沈阳。还记得那个是什么事件吗?非典。我在沈阳落地的时候,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为什么从首尔飞?因为北京已经戒严了,我如果飞过去了,马上进集中营,这也是接受挑战。


宝马的项目,要求我在 120 天里完成一个工厂的全部建设,从 green field 到投产给我一共 120 天。3 月 26 号落地,要我 11 月底交付第一套整个的前后桥总成。这个情况在今天来讲叫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 happened ,做成了。而且是造了一个工厂,宝马的总装工厂,78 天,在沈阳,在非典时期。


有时候你要迎接挑战,这点我就非常佩服 Rosa。你要成功,并不是说谁都把东西给你的,而更多的是你要去迎接这挑战,知道你自己能做什么,而且怎么样去做,把握住时机。这个就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成功并不是我跳槽一步一步跳,而真正是你要把一个东西做出来。


我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我已经做了五个 green field projects(新建项目)。而且这五个项目全部现在都是 successful running(成功运转)。曾经我的一个项目上了沈阳市的邮票,张家口的发动机工厂成为我们现在的整个汽车工业的工厂样板,属于 green factory(绿色工厂)。你要迎接挑战,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解决问题。有句话说,将军肩上的五颗星,是靠打仗打出来的。


主持人

刘旭辉


谢谢。说得非常好。Rosa,这个问题刚才您也回答了一部分,就是跳槽对于职场发展的影响和助力。您接触过那么多人,包括在博世内部跳也好,包括在业内跳也好,对于我们在德国公司里面工作的华人来说,如果要在职场上往上发展,对于跳槽,您有什么建议?


当然在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说明,跳槽和一直在一个公司待很久,也是选择问题。如果一个人要在一个专业领域成为专家,成为这个领域最有说服力的技术人才或者专业人才,这个问题前提就不成立了,所以说这样的人才也是需要的,是吧?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

德国中国业务部负责人

马倩 博士

我听到现在特别感慨,其实今天在座的嘉宾们,他们每次跳的领域是没有变的。他们都是在同一个领域里面继续往下深入,最后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把基础的、最初的小事情,慢慢越做越大,然后做到战略层面,直到做到 leader,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走的过程。而不是说我从一个 A 公司跳到一个 B 公司,而 A、B 公司根本就没有交集,就像我是学法律的,你让我去做设计,做多少年我都做不出来。


这本质是工匠精神。德国人的优势是注重细节,但是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会丢了大局。中国人的很大一个优势是大局意识,包括孟老师提到的文化的观点,说明我们应该注重大局,着眼于大格局。如果中国人的大局意识与德国人的这种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那就天下无敌了。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

(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玮 先生

刚才你说那句话,实际上是德国人提倡的很经典的观点:“Schuster, bleib bei deinem Leisten”(安分守己),能干哪个活就做什么。鞋匠就是钉鞋的,别去着想包馄饨去。(全场笑)


博世集团

全球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

Rosa Lee 女士

我觉得跳槽只是个手段,如果你为了跳槽而跳槽,没有任何意义。核心问题是你想如何设计你的职业道路。


孟教授讲到自我认知,你是一个做科学、做领域专家,还是做管理做领导的料,这是一个前提。我当时在杜邦帮新员工做培训,第一步就是做一个 career orientation(职业取向)测试。职业方向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就像马倩博士讲到,当你做母亲的时候肯定想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你永远第一步是自我认知,要认清楚你的目的,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我要成长为一个科学家、一个院士,还是我要成为一个企业家,有多大的营收,领导多少人,制定什么样的战略……而不是只看重薪资水平。


博世的职业发展做得很成熟,经常有些候选人说,我要做总监,我要做 VP。我跟他们讲,这不是目标,而要想清楚这些头衔之后是什么?简而言之,第一步你要有自我认知,第二步要有强有力的目标。5年、8 年以后我要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这个平台有我的强项,我只做我最专业的,带领什么样的 business,做什么样的 leader。当你去跟你的 HR、你的上司讲这些的时候,就非常有说服力。而不是简单地说,我要做总监,我要做 VP。


所以,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永远要知道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并“动态规划”每个阶段的目标。比如刚才谈到过有些“海归”当了教授回馈社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目标。

Rosa 女士聊“跳槽”


主持人

刘旭辉


非常感谢。“定位”这两个字也是刚才几位嘉宾都提到一个重点。我们对话德国今天办这场活动,也是想通过跟我们这么有经验的前辈们交流,帮助大家去寻找自己的定位。通过对话德国跟德国对话,去找到将来自己真正想做、真正能做,并且真正能做好的事。我们也非常期待以后看到越来越多华人,或德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棒!


另外,我注意到今天有几位德国朋友也来到了现场。我们也很想知道你们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感想或者收获?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为了让大家听到他们原汁原味的中文,感受现场的欢乐气氛,两位德国朋友的发言我们就用录音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THE END


年会筹备组成员(顺序不分先后):王来 杨诗雨 姜伟 俞逸霖 张鹏 万雨可 杨媛 邓乐 张潇 张震 周俊 李寒梅 孔繁捷 卢静 姜姗 姜凌峰 王文鑫 王充 陈立 张芃芃 俞天晟 张元子 刘旭辉


本文视频、图片、文字均已经过各位嘉宾审阅并同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办方

 对话德国团队


协办方

1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

2

斯图加特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


媒体合作伙伴

1

德国开元网暨人民日报海外网德国频道

2

欧洲时报

3

WEGZUDE留德圈


赞助商特别鸣谢

1

CRB Antriebstechnik GmbH

2

浙江清华华长三角研究院

3

ZD Automotive GmbH

4

Sino German Hi Tech Park

5

RULE Elektrotechnik GmbH

6

匿名赞助商


再次衷心感谢各赞助单位与个人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对话德国 以访谈的形式分享中德精英们的行业见解和人生经验。这里有行业资深专家、企业高管、高校教授。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砥砺前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对话德国

欢迎您到我们 网站与微博 获取更多信息

www.dialogde.cn

微博:对话德国

知乎:对话德国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