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0期 | 他们渴望更多高端人才 - 对话小鹏汽车(下)

 刘旭辉 对话德国 2017-12-10

 本期访谈嘉宾: 小鹏汽车高管
本期访谈嘉宾: 小鹏汽车高管

本文长度约 4200 字,我们建议您阅读 11 分钟

 

本期文章继续分享对话德国对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 & 副总裁何涛、产品副总裁纪宇、整车安全总师 & 电子电器总监周宏以及外造型设计总师张利华的精彩访谈。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谈到小鹏汽车致力于打造“极致的互联网汽车产品”,致力于“应用新的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造年轻人喜爱的汽车”。但我们知道,造车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他们是如何做到短短几年之内就实现量产下线的?小鹏汽车安全性如何?它与代工厂海马汽车如何分工合作?不断有高人加入的小鹏汽车对于人才有怎样的布局?对考虑回国加入初创企业的留德华人有何建议?

 

欢迎继续一起走近这家踏实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

 

访谈策划:刘旭辉 姜伟

文章整理:刘旭辉 贾楠(校对)

访谈时间:2017 年 9 月17日

访谈地点:德国斯图加特

 

小鹏汽车 · 使命

“以极致的互联网汽车产品为基础,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致力于应用新的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造年轻人喜爱的汽车。重新定义用户使用、购买、维护等所有与汽车相关的过程,为用户提供超越期待的体验。

 

我们致力于成为一家以极致产品,服务用户为使命的公司,我们将致力于推进开门造车理念、让用户能够更多的参与到造车过程,更多的定义自己喜欢的产品。” —— 摘自小鹏汽车官网

 

1

“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所以不会一开始就做很大很全的布局,而是会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去招聘相应的人员。

 

对话德国:小鹏汽车目前的员工构成大体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

 

何涛: 目前我们大约有 500 多名员工,大部分是研发人员,其中互联网和汽车领域的研发人员比例大概在 3 比 7 左右。

 

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所以不会一开始就做很大很全的布局,而是会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去招聘相应的人员。比如在创业初期,我们甚至连生产或工厂规划方面的人都不会有,因为前期还是侧重于研发、工艺等方面。在第一款车由代工厂生产的阶段,我们会招一些工厂管理人员,明年计划把员工规模扩大到 1500 人左右,生产线上的工人不包括在内。这其中,我们会招一些生产管理、售后、工厂规划等方面的人员。所以,我们会在不同阶段按需进行招聘。

 

对话德国:一辆车的开发设计、工艺制定、生产启动及质量管控等等环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小鹏汽车将如何利用目前这些有限的资源去完成这些重任?

 

何涛: 在前期做研发的时候,我们认为 300 到 500 人的规模虽然比较紧张,但整个研发体系的关键环节我们都有,而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我们也会通过外包给工程服务公司协助完成。

 

对话德国:尽管如此,造车毕竟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车身、底盘、动力总成、电子电器、内外饰等等,每一项都需要背后强大的研发团队和资源),处于起步阶段的小鹏汽车会把重心放在哪里?

 

何涛: 首先,一般主机厂在技术方面的主要组织架构我们公司都会有,比如车身、底盘、内外饰、电池、电机、电控等等,但是在侧重点上会有一些区别。

 

因为我们知道汽车的研发可能很多技术会依赖于供应商,但是核心技术我们希望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们在三电一屏、自动驾驶、造型等等这些很核心的领域会略有侧重,但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会有相应的布局。

 

2

“总的来说,小鹏汽车对安全性是非常关注的。

 

对话德国:小鹏汽车创立之后就受到了很大关注,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质疑的声音,其中一个便是汽车安全性。周宏,你作为在德国企业从事汽车被动安全多年的专家,现在又是小鹏汽车整车安全总师,对这种质疑声是怎么看的?

 

周宏: 这种质疑是很正常的,我讲讲小鹏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吧。

 

首先,在研发层面,我们是朝着国内最高的 C-NCAP(笔者注: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也称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是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国家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和更全面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价结果按六个星级划分,并对碰撞结果进行公开发布)。标准进行研发的,并且我们在小批量量产之前的一些被动安全摸底测试中,部分项已经拿到了满分。另外还有一些主动安全项,我们还正在做测试,这方面跟博世公司也在合作。

 

总的来说,小鹏汽车对安全性是非常关注的。

 

何涛: 没错,其实用户关注的点也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很清楚,一个新的品牌如果安全出问题,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所有的车开发出来都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安全测试,从开始的仿真测试到后面的碰撞测试、摸底测试,还有最后实车出来之后的考试,我们觉得拿到 C-NCAP 2018 五星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碰撞方面,我们也关注零部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我们会严格要求,按照企标进行各项检测;对于我们自己开发的零部件,我们也会请国际知名的质量检测机构进行认证,比如德国莱茵 TÜV 等等。

 

3

“我们在三电一屏、自动驾驶、造型等等这些很核心的领域会略有侧重,但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会有相应的布局。

 

对话德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三电一屏”(电机、电池、电控、中控大屏)方面,小鹏汽车的发展策略是怎样的?都会自主研发还是与供应商合作? 

 

何涛: 目前来说我们完全自主开发的有电池,包括电池的管理系统以及结构设计,生产是交给外面的自动化厂家在做;电控的话,从硬件到底层软件到策略,全是我们自己开发,但生产也是委托外包;电机目前是由供应商提供。但我们下一步有电机方面的想法,目前也在搭建团队,这次去硅谷、来德国也是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而中控大屏,也就是娱乐系统的硬件软件也都是我们纯自主开发。

 

对话德国:关于三电技术,我们之前曾经采访当时就职于北汽新能源的总工胡伟博士,他的观点是,国内电动车在三电技术上与外企并没有明显劣势,主要的差距还是在工艺制造上,你们怎么看?

 

何涛: 这个要分开讨论了。我觉得国内的电控已经非常成熟了,这方面肯定是没有太明显的劣势。但在电机的轻量化以及散热效能、电机效率方面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差距。在电池方面,我们认为在电芯层面会有一些差距,但整个电池Pack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方面我们认为差距不大。

 

对话德国:在与德国企业进行合作时,国内互联网车企要求研发周期较短,而德国企业研发周期一般较长,小鹏汽车是如何协调的?

 

何涛: 在软件层面的话,比如自动驾驶控制策略软件,我们确实会做快速迭代,甚至在车卖出去之后我们也会进行 OTA 更新(笔者注:Over-the-air programming,即空间编程,此处可理解为车载软件更新)。

 

但是在硬件方面,这也是我们和供应商合作更多的领域,我们是完全遵从他们的开发周期来做的。例如很关键的纵向控制系统、动力系统还有刹车系统这些方面的合作,我们也有将近两年的开发周期。在 ESP 方面,我们也很早就跟博世展开了合作。

 

另外比如说传感系统也是硬件相关的,我们就引进博世现有的非常成熟的感知系统平台,再对我们做一些相应的标定,这种情况下周期就没那么长了。

 

4

“小鹏汽车的质量标准会远远高于代工厂的质量标准。

 

对话德国:小鹏汽车与代工厂海马汽车将如何分工合作?比如在研发、生产工艺、供应商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何涛: 小鹏汽车所有的研发、生产工艺以及供应链都由小鹏汽车自己来管理,代工厂只负责工厂的管理,并和小鹏汽车一起做质量的把控,但小鹏汽车的质量标准会远远高于代工厂的质量标准。

 

对话德国:这一点如何去把控呢?毕竟是在“别人的工厂”里。

 

何涛: 我们会有工厂管理人员,而且我们负责工艺的人员会到生产现场,同时代工厂所有的生产相关的人员,比如说工头、班组长之类的人员都会派到小鹏汽车接受工艺方面的培训。

 

另外,我们会有一个自己的质量体系,要求会比它更严格。这一块不光是产线上的问题,还有一些供应商把控和质量监督问题,所以在供应商选择、质量把控到最后的物流都是小鹏汽车自己来做。

 

对话德国:那会不会有一些供应商是和代工厂共用的?

 

何涛: 共用谈不上,但是肯定有共同的供应商,因为汽车行业毕竟有几百上千个供应商,我们不会刻意去避免,也不会刻意去共用,而是会按照我们的需求去找最适合的供应商。

 

5

“人才是我们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大量地引进高端人才。

 

对话德国:人才是每个企业的关键。据我了解,你们前段时间也去了美国招兵买马,这次又来到德国,小鹏汽车的人才计划是怎样的?

 

何涛: 人才是我们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大量地引进高端人才。

 

对话德国:什么样的人才叫“高端人才”?

 

何涛: 比如说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有国际化企业工作背景或者更为复合的背景等等,从领域看的话,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市场管理、售后等等我们也都需要。

 

对话德国:是一个人才要有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还是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

 

何涛: 各个领域的专家。除了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今年开始我们也启动了校招,非常欢迎综合能力强、自学能力突出并符合我们互联网汽车这个气场的优秀毕业生加入。

 

对话德国:你们这次期待在德国找到什么样的人才?跟在美国招人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

 

何涛: 其实我们需要的人才标准都一样,只是可能两国的人才结构不太一样,会导致我们最后招到的人不一样。

 

比如说在美国硅谷可能自动驾驶领域的会偏多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的自动驾驶人才我们就不需要。相比之下,德国的人才在传统汽车领域、“三电”这一块会多一些。

 

6

“我觉得德国企业太过于流程化了,会导致效率不高。

对话德国:周宏,你在加入小鹏汽车之后,感受到的工作方式与在德国有哪些显著的差别?

 

周宏: 最大的区别是这里的工作节奏更快,工作强度也更高,但工作时的归属感更强,也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在做的产品,甚至会像对待 baby 一样对待自己的产品。

 

另一方面,我觉得德国企业太过于流程化了,会导致效率不高。而我们作为初创企业,可能效率更高,但在流程上可能比较欠缺。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像德国企业学习,借鉴它们更严谨的流程式管理,但也要记得把握好度,做到高效率与流程管理之间的平衡。

 

对话德国:那根据你自己的个人经历,你对目前在德国工作并考虑将来回国加入像小鹏汽车这类初创企业的华人有什么建议吗?他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周宏: 我建议大家要有 Top-Down 的思维模式,先了解整个行业的趋势,包括国家层面在这个行业的布局,再去了解企业的发展周期,最后再回过头来考虑个人的规划,而不是反过来。

 

今天我面试的时候发现不少人跟我说,觉得自己可能还没准备好,还需要再花几年把自己的领域了解充分,待几年再回国比较好。我觉得这可能是被德国人保守、谨慎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吧,他们一定要确定前方很安全的情况下,才会迈出第一步。

 

其实很多初创企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的人才不一定都是精通专业的,缺的可能是对各个层面都有一定了解的管理人才。

 

何涛: 是的,我觉得可能在德国的大公司里,一个很资深、做了十几年的人,他可能只是做了一小块领域。

 

而且德国的生活相对优越舒适,但我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你想回去发挥更大的价值,那你除了做自己的一小块领域,还应该主动去拓展其它的方向。

 

如果只在一个小领域,做了十几、二十年可能会做得很专,但是我觉得你做到第五年、第十年的时候,再往后的成长可能几乎没有,只是一个熟练工了。

 

感谢您的阅读。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对话德国,阅读更多精彩内容,与我们共同成长!

 

往期精彩文章

第1期 | 资深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 4.0 与人才培养 - 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张式程博士

第2期 | 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上)

第3期 | 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趋势与研发人才培养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下)
第4期 | 保持好奇,敢于挑战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上)
第5期 | 如何突破外企职业天花板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下)
第6期 | 回国创业,我从未后悔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 (上)
第7期 | 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中)
第8期 | 整合全球资源,打造新一代卓越电动车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下)
第9期 | 戴姆勒工作 32 年的德国人事高管谈中德管理文化差异
第10期 | 入职、轮岗、跳槽 - 德国资深 HR 高管的深入剖析
第11期 | 德国高管披露:中国人如何挤进管理层?
第12期 | 德国华人专家张建伟教授谈人工智能与中德合作

第13期 | 天使还是魔鬼 - 汉堡科学院华人院士谈人工智能危机
第14期 | 在德国当教授是怎样一种体验? - 访汉堡科学院华人院士张建伟教授
第15期 | 德国博士生比中国博士生好在哪里?
第16期 | 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 访博世高级经理廖翀先生
第17期 | 作为外国人,我如何在德国企业做管理?
第18期 | 深度解读博世集团的销售、产品开发与项目管理体系

第19期 | 终身教授到国际顶尖大学副校长 | 华裔女性演绎的“另类”人生

第20期 | 隐形冠军的摇篮 | 慕尼黑工大前副校长孟立秋解读德国高校之谜

第21期 | 标准造就的德国企业 | 慕尼黑工大前副校长孟立秋为您解读

第22期 | 时间管理 & 中德合作 | 访慕尼黑工大前副校长孟立秋教授

第23期 | 打造中德科技合作平台 - 访优秀华裔企业家周松波博士

第24期 | 谈谈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 访奔驰“S 级之父” Dr. Storp

第25期 | 希望在职场中看到更多自信的中国人 | 解密奔驰“S 级之父”的职业生涯

第26期 | 从德企女掌门到跨国巨头独立董事 - 访采埃孚集团独立董事徐维东

第27期 | 深度解读在德投资并购整合 - 访采埃孚独立董事徐维东(二)

第28期 | 解密德国制造背后的德式管理 - 访采埃孚独立董事徐维东(三)

第29期 | 他们想为年轻人打造专属座驾 - 对话小鹏汽车(上)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尽可能在今后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