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期 | 对话德国博世工程部门总监杜飞先生(下)

姜伟 刘旭辉 对话德国 2016-07-24

德国博世集团工程部门总监 杜飞先生
德国博世集团工程部门总监 杜飞先生
嘉宾简介
杜飞先生2005年加入博世中国,长期从事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工作,2011年起担任博世中国被动安全系统工程部总监,2014年调任到博世德国,现任博世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研发总部工程技术总监,主要负责算法和传感器的平台开发,以及面向欧洲客户的项目匹配工作。
导语
上期访谈中,杜飞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中德文化差异的体会和跨文化管理的观点,以及对研发人才管理激励机制的看法,并探讨了中德企业之间竞争合作模式的异同。本期访谈中,杜飞先生将对国内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和研发领域的职业发展规划,给出他的宝贵建议。
1
对国内企业的建议
 
 对话德国
在您所在的领域里,国内有哪些竞争对手?它们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杜飞
目前没有竞争对手。
总体来说,在汽车电子领域,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实力目前还比较弱,跟博世、大陆、Mobileye、Autoliv(瑞典奥托立夫公司)这些公司的差距还很大。
 
不可否认,国内在铸造件、塑料件、机加工件方面追赶得很快,市场份额也在逐步增加,但在汽车电子这个领域,国内目前还落后很多。
从万向集团,以及最近收购了若干家大企业的均胜电子,可以看到一些发展的势头。但整体上看,目前汽车零部件市场上中国企业还有较长的路需要走。
 
 对话德国
国内企业如果想要赶超这些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飞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觉得汽车零部件行业,尤其以汽车电子行业为代表,最难的一点是要保证产品故障率极低、非常可靠的情况下,还要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这一点非常难。
 
其实,若干年前很多行业内的专家也因为这个原因预测中国的汽车工业做不好,但最近这几年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主机厂无论在品牌还是品质上都有较大的提升。虽然中间有些起伏,但整体发展很快。我觉得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是个时间问题,主要在于人才和技术的积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有质的提升。
 
目前大家关注的重心更多在主机厂,但相信今后零部件企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汽车行业的很多核心技术还是在零部件企业,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电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关键性作用都不可替代,所以国内这方面投资也会不断增加。
随着人才和知识储备慢慢完善,与主机厂合作关系磨合得越来越融洽,再加上对一些外国企业的并购,相信都有助于实现赶超的目标。
 
 对话德国
说到并购,您知道最近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德国进行并购。并购之后他们可能会遇到跨文化管理方面的难题,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杜飞
我可能很难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目前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但从团队管理的角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解、倾听并尊重德国本土的文化。要多用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才来减小文化差异的阻碍。另外,也要重视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学习。
 
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收购。
我因为工作职责的定义,与他们合作比较多,也经常会到哥德堡(沃尔沃总部所在地)出差。他们给我的感受是,吉利充分尊重沃尔沃的企业文化,充分授予这个管理团队极大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中国元素的注入,也给他们的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被收购之后,哥德堡的团队在不断发展壮大,瑞典同行对于吉利的并购看到的也更多的是机会而不是危胁,他们很享受这种合作。
 
因此,并购以后要能做到理解并尊重企业文化,这一点很重要,但也不简单
 
 对话德国
如果将来有国内的企业希望与您交流探讨,有哪些经验是您非常乐意与他们分享的?
 
 杜飞
首先,如果他们希望了解德国在汽车电子行业的开发规律、人员建制、人才培养、行业发展这些方面的信息,我觉得都是可以交流探讨的。
 
另外,在技术领域,尤其是技术管理领域,也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在我看来,德国的技术领域最特别的一点在于它的技术创新。它不像美国的那种突破性的创新,它是在一个非常宽松稳定的社会、工作环境下,通过一步一步的积累而作出的。德国领先的汽车工业技术,除了得益于自身深厚的积淀以外,我认为也和以兴趣为原动力、尊重个体独立性的社会文化以及它相应的企业管理方式有关,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学习的。
 
 对话德国
您有哪些研发或者管理方面的工具方法可以推荐给国内企业?
 
 杜飞
我推荐两个实用的方法。
 
一个是系统开发。更多地涉及到电子控制系统的架构。在汽车电子或者安全开发领域,考虑问题要基于目标,从系统层面来架构,目前这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国内现在开始做的话应该也来得及,还没有落后。用于系统开发的工具也很多,像 Enterprise Architect 等等,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另一个是在开发过程中的 review culture(评审文化)的推广。通过公司内部相关或相邻领域专家的技术评审,可以实现开发内容的分享和探讨,在开发过程中避免一些错误的出现,实现技术上的改进。
这种 review 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 peer review(同行评审),checklist review(核对表审查),project review(项目评审)等等,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技术上的碰撞和讨论,也会提前发现很多技术问题,创造很多价值。
2
对学生、职场新人的建议
 
 对话德国
许多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果希望在毕业之后进入德国车企研发部门工作,您觉得他们在学习期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杜飞
首先,语言能学多好就学多好。
 
毕竟对于留学生来说,德语不是母语,而在工作中德国公司对于德语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它需要你能够在沟通时抓住重点,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之前面试过两个申请我们部门的中国人,其中一个没有录取的原因之一就是德语水平不够。千万不要觉得我能够日常沟通、老师讲课我听得懂就可以了。要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基础。
 
还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拿到问题以后,要能够很快地形成策略,知道如何把任务一步一步细化。
这一点对在中国环境里长大的学生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我们往往认为知道大概怎么做就可以了,但是德国人希望你能把它一步一步的细化,最后落在纸面上。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关键的,这一点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多做训练,因为这和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有区别的。
 
最后,要多积累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这会对工作的初始阶段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在实习的时候,压力还不是那么大,要多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样到了工作的时候适应起来会更容易一些。系统地解决过一些问题,是个很大的帮助。
 
 对话德国
您对刚刚进入研发领域的工程师有什么建议?
 
 杜飞
一句话:踏实做技术。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核心领域。在德国做技术拥有非常好的条件,有的时候甚至新入职的工程师做的东西都是在国内看不到的。
德国企业的研发管理体系很完善,任务分工很清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要踏踏实实去做,去完全理解自己领域的技术。
 
然后要围绕自己的领域做宽。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做的是硬件,然后自己做 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做了 FMEA 以后我发现,有很多软件的东西需要我去理解。这个时候我本可以把任务交给软件工程师,但是我主动与软件人员一起去做。这个过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软件,对我之后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学习是最好的投资,不只是要完成分配给你的任务,不要把额外工作当成负担。
 
最后是要能够系统化地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核心领域是你发展的起点,宽广的领域涉猎能拓宽你的资源和视野,但这些还不足够。汽车行业技术的复杂性是非常高的,最后你要能够把一项技术,从上到下贯通起来,不仅知道技术细节,而且能够将其实现,这将是非常宝贵的能力,而你就成为了你所在领域的系统工程师。
 
踏踏实实做技术,不能急功近利。不是说我做两年技术就要做项目组长,再做两年就要升经理,如果我做不到,那么我就想办法更换领域,甚至跳槽。我觉得踏实地做技术,关键在于打好技术积累的基础,打好基础以后,机会多得是。关键在于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能力
 
 对话德国
轮岗在很多公司十分流行,假如在研发领域工作几年之后再到其他部门进行轮岗,比如销售,生产,或者市场部门,是不是对以后做管理工作更有帮助?
 
 杜飞
我觉得应该顺其自然。
 
管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一个概念,business management,technical management,还是 production management?它们其实都是管理,但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个人应该针对个人的职业目标做好计划,但是对于技术管理来说,还是要打好基础,所以在计划上更多的是以能力而不是时间为坐标。如果觉得能力上还有差距,可能就不要强求轮换,而是要把基础打牢。
 
我看到过一些管理培训生进行轮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非常成功的案例。我一直在一个部门做一个产品,做了11年。我觉得让我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本身的技术基础。
在一个产品领域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可以做前沿,可以做客户,可以做基础,还可以做接口,你可以做各个方面的事。所以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我自己并没有刻意进行过轮换。
 
 对话德国
对于目前在德国工作并考虑将来回国寻求更好发展的人,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飞

其实在中国做管理的时候,我在从德国找中国籍员工回国带领我的团队这件事上会比较谨慎。为什么?因为首先需要考量目标人选是否具备管理团队的经验。其次,他在德国管理团队的经验是否符合国内的需要,毕竟管理德国人和中国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考虑回国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做好承受更多压力的准备。由于国内的研发环境、管理体系还没有德国这么完善,所以回国做技术的话,需要额外克服的困难会比在德国多得多。再者,作为归国的技术专家,回去往往要带领研发团队,而由于你的海外工作经历,国内企业会对你的技术能力和领导力有更高的期待。这些都会增加你在国内工作所面临的压力。

 

其次,德国的管理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也不可以盲目自信。我在中国看到过很多从德国过去的德国管理人员,尽管他们在德国也带领过团队,但在中国却不一定很成功,因为他们很难比较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这对于主要和人打交道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很大的障碍,而此时如果盲从过去的经验也是很危险的

 

我也看到过国内有不少车企从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请了很多中国人回去,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工作范围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海外作为专家或者项目负责人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回国以后直接带领团队所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一样,这些挑战不能低估。

 

最后,要学会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做好从头开始的心理准备。有些东西可能要回国从头积累,比如学习管理中国团队,这是很难在德国提前准备的。

 

在时间上,我觉得在德国工作3年左右是个不错的时间点,你已经对自己的领域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和把握,这时“降低身价”回去“从头开始“,即使有可能绝对收入会降低,但如果能够放下优越感,从头开始做,加上国外的经验积累,在发展上相对会有较大的优势。

 

如果时间再久了可能困难会更大一些,特别是有了家庭和小孩以后。

 

 
 对话德国
您最喜欢的或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有哪些?可以向我们推荐一下吗?
 
 杜飞
我比较喜欢看历史书,中国、德国的历史都看。
 
读历史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中德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多时候差异的根源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比如说我觉得新教革命对德国人的个人独立性的塑造有很深的影响。想了解德国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历史。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实用的书,我推荐两本。
一本讲述的是 change management,叫 《Our iceberg is melting》。这本书比较容易读,会告诉你怎么能够系统地做出一些改变。
另一本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值得一看。比如书里介绍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做事方式,对养成一些好的工作习惯很有帮助。
- END -
欢迎大家对公众号提出建议,如果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欢迎回复公众号,我们将尽可能在今后的访谈中寻找答案。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0